达观动态

达观愿与业内同行分享 助力各企业在大数据浪潮来临之际一起破浪前行

达观数据VS北大创新评论:人工智能改变组织“效率”与“风控”
人工智能、自动化、办公机器人,随着智能产品逐渐应用到企业的运营中,组织的效率与协作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与变革?近期,达观数据创始人兼CEO陈运文博士与「北大创新评论」执行主编谢艳女士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就“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数字化打开市场空间”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探讨,以下为谈对内容。

 

人工智能发挥价值的关键点在于落地场景

谢艳:我们观察到,在2016年到2017年之间,大部分文本智能相关领域的项目在变现上都面临困难,到了2017年底、2018年初,通过“流程自动化”等一系列的模式转化,这些项目在市场上的收益也开始加速,您怎么评价行业这两年的极速发展?陈运文:2017年至2018年行业的极速发展,关键点在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找到了最好的落地场景——办公场景。任何一个技术要商业化成功,它的产品需要足够准确、能够创造价值。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学术界已经研发了近40年,但之前缺少一个优质的落地场景。

日常办公场景下,技术非常容易落地,能够和客户原有的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价值。因此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在这一领域创造巨大价值,这也是行业得到市场认可和关注的原因。白领的日常工作非常繁重,我们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帮助他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于是我们发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恰好能够在这个场景下代替人或辅助人去完成很多工作,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还有99%的市场亟待开荒”

谢艳:近几年,随着税法改革不断加速,加上市场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复杂程度加深。尤其在今年的特殊时期,更多针对企业的补贴、税收优惠实行,中小企业在疫情期间受到很大冲击,因此财税支持能直接为企业带来帮助。站在企业的微观角度来说,确实需要能提供专业财税服务的平台帮助企业迅速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当然,行业这时候出现高增长也与厚积薄发有关。在这种高速增长的状态下,您认为未来的2~3年中如何引领发展趋势?今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时期,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对于在线化、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紧迫性增强了,尤其对于一些传统企业或是还没有来得及转型的企业,被迫面临“数字化求生”的状态。

目前,理论储量市场巨大,但实际存量市场上参与者众多,市场容量还未完全释放。您认为当前行业呈现怎样的竞争态势?

陈运文:现在既有来自美国的同行,如Automation Anywhere、UIPath等知名国际厂商,还有传统的软件巨头,如微软、SAP,他们也看准了这块非常广阔的市场,近半年来开始推出相关产品。

整体来看,中国市场处在早期状态,还在摸索中发展的阶段。我们判断,在整个中国的智能化办公领域,我们所打开的市场可能不到1%,还有99%的市场现在处于开荒状态,因此市场前景足够辽阔。

从机器人介入业务的深度来说,目前智能化手段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即使当企业采购了智能化办公类型的机器人,帮助他们完成自动化填表、自动化写报告、自动化处理邮件等这些工作。这些工作在企业当属于那种助理性质、特别简单的工作,我认为还有很多复杂工作也可以让机器人完成。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

现在行业正处在不断延展自己的能力、让计算机做更多的事情、让技术发挥更多作用的阶段。所以我们特别看好这个行业,未来几年行业会继续繁荣发展。

pic_002

RPA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业内多追溯至1954年的工业机器人诞生,最早出现于车间的生产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主要应用于财会领域。

 

未来基础岗工作将由机器人完成

谢艳:行业经历了2~3年的早期成长,您认为下一个成长期,行业发展具体会落地到什么方向上?与不同的行业去探索解决方案时,创新点会出现在什么领域?陈运文:结合国外经验,我们判断办公自动化会优先落地在金融行业。因为金融行业的信息化程度最高,对效率追求最为迫切。

从中短期来看,行业能够为金融行业拓展出更多自动化落地的机器人,帮助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完成日常工作。中长期来看,更多办公场景存在于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日常办公场当中,因为这些场景里的工作更繁杂,工作种类更多、内容更难,而且其中有很多是需要行业经验才能够完成的工作。通过利用知识图谱,利用大量文档资料里面抽取出来的知识和行业规范规则,就可以让机器人具备行业专家的能力去完成这些工作。这在未来十分值得期待的。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的技术在一些金融行业开始落地,从事一些重复的机械性的工作,未来机器人是可以像人类一样去完成更复杂更高技术的工作,我们的技术将更有价值,未来应用场景也会更加广阔。
谢艳:在办公自动化领域中,现在有很多国外的优秀企业也在耕耘中国的市场。不过即便这个领域被看好,对于在几年之内市场是否能迎来极大爆发这个问题,多数人仍持保留意见。例如其中比较热门的领域SaaS,虽然它在中国发展了很长时间,但一直不温不火,市场空间也没有快速变大。行业内企业之间通过互相“打配合”,在局部领域中产生了一些应用和交互。

对于中国企业在办公管理软件领域的发展脉络,您认为方向在哪里?经过几年的发展,会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陈运文:我认为,爆发式的高增长需要满足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客户自身已经完成了数字化改造,也就是说企业中大量的日常办公都已经数字化、云化和移动化了,这是需要打牢的基础。所以5G、云计算等技术是底层的“耕耘”工作。

第二,从意识上角度来说,企业要意识到智能化办公,比原来的数字化办公从技术上面能够更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率,我们今天可以让计算机机器人代替人或者辅助人能够去完成日常办公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减少错误率。广大企业决策者需要有这方面的意识。

任何一个市场一定是有早期的先行者和后面的跟随者的。在中国的智能化办公室领域,处于从早期的创新者到中期的跟随者过渡阶段,已经有很多早期创新者他们勇于吃螃蟹,现在已经尝到了甜头了。接下来一定会有很多跟随者会涌现。他们会意识到,让机器人在日常办公领域代替人去处理大量繁琐的工作是非常有价值,而且一定是行业发展趋势。

以财务领域举例,财务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工作,不但对于精度要求非常高,还需要具备复杂的专业知识,需要经年累月培养的人才能具备这些能力。但现在我们开发的机器人就有具备专业的财务税务知识,可以像专业财务人员一样完成日常工作。现在很多企业已经看到它的价值,机器人速度比人快很多倍,准确率高、稳定性比人好,还能够不眠不休地工作。

我认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并接受这种新的技术变革。所以我们判断,与十几年以前从传统的纸质办公向数字化办公、向ERP转型的时候,很多企业陆陆续续地完成了数字化改造。今天我们站在智能化的门口,有很多企业开始运用智能化技术,未来也同样会变成一种常态。

随着技术发展的加快,我认为行业可能在未来5年时间内会迎来大爆发。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计算机的硬件成本在最近几年迅速降低,现在一台普通电脑的运算能力已经足够支撑几套机器人系统同时自动化运行,所以硬件成本已经非常廉价了。

第二方面是大量企业已经开始完成数字化改造,包括很多中小企业都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纸质化办公,转而用钉钉、企业微信等数字化工具武装起来,还包括我们国家的行政办公,现在的一网通办系统、在线审批,在线办证等等已经开始运用起来。这些都为未来智能化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未来5年之内,企业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将有很大进展。

文本智能处理赛道有望与国际一流企业抗衡

谢艳:目前为止,我们认为SssS行业还处在培育阶段,虽然已经完成了“襁褓期”,但还没达到市场的充分成长。在培育期当中,正如您提到的,企业间通过抱团取暖和“合纵连横”这些方式,不仅和不同服务的SaaS产品、专有软件,包括与大厂平台进行广泛连接,保持了开放和成长的态势,这对行业发展很重要。

目前的产品应用,更适宜于产值比较大的一些企业。实际上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管理上很多都是非数字化、非标准化的,随着5G的出现,企业“被迫”重新进入数字化生存的状态。为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另外一个层面,也反映了市场的难做大原因在于企业可标准化的业务不够多,只能应用在一些金融领域或者较大的产业集团等标准化的业务非常多的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有迫切降低人力成本的需求,其内部流程也与智能化办公更加匹配。

现在是智能化办公的初级状态,可能下一个阶段会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适应从数字化组织形态转变成智能化全组织形态的新产品。

今年,达观数据也刚刚完成B+轮的融资,在创业板进行注册制改革的环境下,您对于企业未来产品市场以及资本的发展路径有哪些前瞻性布局?

陈运文:的确,我们觉得创业板的注册资质改革对中国的原创科技企业是一个重大利好,给中国的创投行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像达观这样的科技创新企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回顾达观过去几年的发展,我们面向国内企业推出了很多智能化办公系统,让机器人自动化去完成企业内部工作,我们认为未来市场应该是非常广阔的。

作为一家全内资公司,达观的投资机构都是人民币基金。我相信在今天中国科技创新的热潮之下,随着创业板、科创板注册制的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企业选择人民币基金,会选择内资企业的发展道路,并在国内上市。这可能将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企业未来的发展状态。

从企业发展方向来看,我们持续看好文本智能处理赛道上的发展。人工智能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相关企业很多,我认为一个企业要发展得好,必须要专注于某一个细分赛道。其中一些赛道,比如图像处理、语音处理、自动驾驶等等这些细分赛道已经有很多非常好的企业了。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文本智能处理和文字资料等这些赛道。

文字资料与我们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工作都离不开文字资料处理,虽然现在语言文字处理领域还有很多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它的商业化落地已经基本成熟,机器人已经能够像人类一样完成很多日常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实实在在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运转效率,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在细分赛道我们不断的加大研发投入,专注于做好这一件事情,把它挖深挖透。

语言文字有一个特点,导致它与其它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略有不同,即对于不同的语种,算法规律的差异巨大。比如说英文和中文这两种语言,全球使用人数都超过10亿人,是全球最大的两种语言。由于它们的语法不同,所以进行计算机自动处理的技术、逻辑、算法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如果能够把中文的文本处理做好、做深,就能够和全球的竞争对手相抗衡。

 

完成数字化是打开市场空间的先决条件

谢艳:除了金融领域,在其它相对来说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比如法律相关的事务所,还有法院、检察院等政府机构中,文本智能化是否存在优势?陈运文:法律行业也是一个文档资料密集,而且市场非常广阔的一个领域,但和金融领域的应用相比,法制行业有一个天然的劣势,就是它的信息化的程度比金融行业落后很多倍。我们了解到,到今天为止,有很多律所的律师,他们的工作习惯仍然是把司法材料打印出来变成纸质,再拿笔在纸上勾画,说明他们还不习惯于用数字化的手段去完成日常工作。

即便如此,法律领域未来一定存在可观的市场,但第一步要把数字化这一步完成。相比海外,国内法律行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落后大约5~10年的时间。值得高兴的是,法律行业数字化正在逐步进步,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在三年多以前就开始逐步实现了全中国司法裁判文书的全部电子化,以前这都是纸质卷宗的。除此之外,在数字化改造方面的话,最高院还做出了很多推动工作,让我们开始有数据资料去训练机器人系统,去阅读各种司法裁判相关文书了。所以长期来看,我认为法律行业一定可以用新的技术去升级改造。

短期来看,在法律行业能够落地应用的还是针对大型企业的法务部门。因为法务部门日常处理的各类合同,随着电子签章等技术的发展,能够让企业逐步从线下文件传递变成线上的法律文书直接操作。数字化改造在这些大型企业首先落地后,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跟法律相关的企业、律所和行政司法机构,也逐步会用技术来实现升级改造。数字化完成以后,智能化一定紧随其后实现。

谁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中取得先发优势,就一定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就能够在行业竞争当中拔得头筹。

谢艳:的确,在一些相对较大的集团中率先去进行应用场景落地比较现实。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智能化进程会出现新的提速。除了产业集团龙头企业在引领着中国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更大的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政务方面的一些改革也许在下一个阶段会走在企业的前面,自上而下推动整个中国数字经济新增长级的出现,这种情况下,市场的变化会比之前更快。

陈运文:是的,我们国家强调要大力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政务领域的实际落地情况效果很好,例如我们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落地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政府的行政审批进行优化成“一网通办”,把很多原来需要线下递交材料、办事工作转移到线上,让计算机自动进行材料的审核审批,同时还帮助老百姓完成自动化,机器人为他们进行材料自动填表等工作。帮助政府加速审批进程,也减少老百姓办事办证等待的时间,让政府运转效率越来越高,让老百姓办事越来越方便。所以说这一轮科技创新由政府能够带头做好样板工程,能够带动更多企业跟进。

从大型企业到中小型企业,我相信未来可能每个个人都能用上智能办公机器人,协助大家完成繁琐的日常办公的工作,让人类有更多时间去做带有创造、感情等这些更适合人去完成的工作。

 

谢艳:是的,对于这个应用我特别有体会,我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由于项目资料特别多、同质化严重,如果有这样的工具能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并进行训练,就能极大地提升效率。在这类大量繁复工作的场景下,人工智能的效能就能够充分凸显出来。

中国市场大,机会多,某一方面提升一点效率就能够为很多企业带来巨大进步,所以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巨大市场空间和效率提升的机会之下,技术的落地应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人工智能应用也为企业、机构加强了风险控制,帮助他们避免一些低级错误。

总的来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于组织有非常重要的两点作用,一个是提升效率,一个是加强“风控”。

陈运文:的确如此,我们发现,即使做事再仔细的人也难免会有“打盹”的时候,我们人其实不擅长做这些重复性且对精度要求特别高的事情。对于一些精密度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场景,可以让机器人去做,就能够100%的能够发挥机器人的特长,就是它能够在任何场景下稳定输出高质量的结果。所以未来很多需要高可靠性的这些工作岗位,可以让机器人分担人的一些工作,它们已经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

创新的要素就是人+场景

谢艳:对,在这种繁琐的、重复性的、可标准化的工作上,确实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而人类专家会把精力转向智能化组织当中的管理、协调和创新方向上,工作重心会有所转变,从平时的繁琐的工作当中解脱出来。作为这种向新工作模式转变进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您认为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创新对于社会的价值在哪里?

陈运文:我认为,创新的核心要素就是把有创新的人才有机地组织到一起。给他们足够好的创新的环境和场景,让他们能够推陈出新。它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优秀的、有创新基因的人才。第二就是要有创新落地应用的场景,在正确的场景下创新,才能够真正让创新落到实处,让创新创造价值。

人和场景这两个要素非常重要。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到一起,让人去面对真正值得的去解决问题和场景,这一点非常关键。例如我们看到在日常办公场景中,仍然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去提高效率,所以我认为这个场景非常有价值。

我们专门从事文本智能处理这些计算机的专家和业务专家,他们一起共同的探讨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一定能够不断推陈出新,想出新解决办法,用新技术去颠覆已经流传几千年的日常办公。

 

受访者介绍

pic_003

陈运文:达观数据董事长兼CEO,复旦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中文信息学会专委会委员;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丰富研究成果,申请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多篇高水平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出版有《智能Web算法》等著作,多次摘取ACM国际计算机竞赛冠亚军荣誉。

采访者介绍

pic_004

谢艳:知名产经评论家,「北大创新评论」执行主编,金融专著《投资的维度》作者,投资人

研究领域:专职产业投资、创业投资逾十年,研究领域涵盖上市公司投资并购、战略发展、产业协同,擅长构建企业智能商业生态、创新产业业务场景。

「北大创新评论」推出“创鉴评论:新产业观察”系列深度专访工作,旨在通过系统性深度观察与市场化产业维度兼备的视角,以深度访谈的形式,针对当前产业升级、市场创新、企业家精神等主题做全方位解读,为中国产业的创新力量发声。